欢迎光临西柏坡党史教育基地!

简陋木臼,筹粮舂米为前线

发布时间:2023-12-12 15:36:10 人气:142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的支前展厅中,一个简陋的木臼和一根普通的木棒静静地躺在那里,它们是支前民工用来舂米的工具。这些工具上的深刻裂纹和清晰磨痕,都似乎在低声细语,讲述着它们背后那庞大的支前群体的辉煌历程。

淮海战役期间,粮食的消耗是惊人的。随着战事的发展,前方的粮食需求逐日增加,最多时达到每天500万斤,供应给前方多达150万人的部队。然而,华东、中原、华北三大解放区的人民并没有退缩,他们节衣缩食,踊跃缴粮献粮,喊出了“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物有物,全力支援前线”的口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保证了淮海前线的粮食供应。

然而,筹集来的粮食需要加工才能供应给前线。那时,只有一些陆续解放的大中城市有粮食加工厂,而且加工能力非常有限。面对这种情况,解放区的人民群众挺身而出,扛起了这繁重而紧迫的粮食加工任务。他们用碾、磨等简陋的工具,夜以继日地加工军粮。

1948年11月中旬,山东省单县曹马集接受了在10天内加工33万斤军粮的任务。这对于曹马集的村民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为各村的碾和磨数量有限,要按时完成任务存在很大的困难。然而,困难并没有让他们退缩,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曹马集的农民曹道先、曹道德兄弟俩看到土窑舂米的弊端后,巧妙地利用蒜臼子的原理,发明了木臼舂米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舂米的速度和效率,还保证了粮食的清洁。兄弟俩在10天内完成了700余斤的舂米任务,超额完成了450斤的任务,受到了区和村里的表扬。他们的创新方法很快在当地普及开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舂米高潮。

简陋的木臼

如今,这对曹氏兄弟用过的木臼作为文物呈现在人们眼前。每一位参观者在看到这件文物时,都会被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所震撼。同时,他们也会被这些支前民工不畏艰辛、勇于创造的精神所感动。

在淮海战役期间,像这样的支前民工还有很多。他们有的用百衲衣、担架车、弯扁担、蓑衣、葫芦瓢等简陋的工具,冒着枪林弹雨运送物资、抢救伤员。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战火硝烟中筑起了一条条生命通道,为淮海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这些支前民工用过的物品都作为历史文物被珍藏在纪念馆中静静地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上一篇:挺进,向亘古荒原开战
下一篇:忆外公邓华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