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柏坡党校教育基地!

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开展西柏坡红色培训:在历史坐标中寻找新时代答案

发布时间:2025-08-14 14:14:34 人气:4

W020170719315710727113.jpg

省社会科学院近日组织研究人员赴西柏坡党校开展为期五天的"中国基层治理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路径"专题研修班。此次培训以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为切入点,通过沉浸式教学和专题研讨,深入挖掘西柏坡时期党的政策创新对当代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原始档案记载]1947年9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刘少奇主持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份用毛笔书写、仅有2000余字的纲领性文件,在西柏坡党校的现场教学中被完整展示,学员们得以近距离观察文件上修改批注的历史痕迹。

培训创新采用"档案研读+田野调查"的双轨模式。在中央工委旧址,学员们对照《晋察冀日报》当年对土改的报道,还原了政策制定的历史场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会议旧址保留着原貌——简陋的农家院落里,几张木桌拼成的会议桌,墙上挂着手绘的解放区地图,这种朴素的环境与会议产生的深远影响形成鲜明对比。

"这份大纲最革命性的突破在于确立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分配原则。"在专题研讨中,党史专家指出,当时解放区1.6亿农民获得土地,不仅改变了中国农村的权力结构,更创造性地解决了传统社会"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的历史周期律问题。这一观点引发了学员们关于"历史制度创新与当代基层治理"的热烈讨论。

夜幕降临时,培训组在当年土改工作队驻地的打谷场上组织了"星空座谈会"。借着煤油灯的微光,学员们研读西柏坡时期的工作笔记和调查报告。这些泛黄的纸张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如何划分阶级成分、计算土地产量的具体方法,展现了早期政策制定者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毗邻西柏坡的北庄村,学员们走访了多位土改亲历者的后代。94岁的王奶奶回忆:"当年工作队就住在我家,他们白天帮我们收麦子,晚上教识字班。"这种"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工作方法,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到群众路线的实践智慧。一位社会学研究者感慨:"现在的田野调查,是否还保持着这样的泥土气息?"

培训特别设置了"从土改到乡村振兴"的对比研究模块。通过分析西柏坡时期的工作队日志与当代驻村干部的扶贫笔记,学员们发现:虽然时代变迁,但"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动态调整"的工作方法论依然相通。这种跨越七十余年的政策对话,为理解中国治理的连续性提供了独特视角。

西柏坡党校的最后一课,学员们用黏土重塑了当年土改中使用的地块模型。这种参与式教学方法,不仅还原了"查田定产"的技术过程,更让研究者们体会到:有效的政策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基层实际的透彻把握之上。正如一位学员所说:"摸着泥土做研究,才能提出有温度的政策建议。"

省社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培训突破了传统红色教育的叙事框架,将历史研究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选择西柏坡党校作为培训基地,正是看中其保存完好的历史场景和丰富的档案资源。未来将继续深化"历史政策实验室"的特色培训模式,为新型智库建设培养更多扎根大地的研究者。

作者:李老师



上一篇:市园林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党总支部赴西柏坡平山县委党校开展党性教育培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