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地菜园到群众路线:西柏坡红色培训中的"种菜课"
发布时间:2025-06-23 14:38:50 人气:103
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旧址,有一片看似普通的菜地,却承载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密码。如今,西柏坡培训基地将这段历史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开设特色"种菜课",让学员在躬身劳作中体悟党的群众路线真谛,使西柏坡党性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一畦青菜见精神:西柏坡时期的"自己动手"传统
1947年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时,面临严峻的物质困难。据《西柏坡纪事》记载,为缓解供给压力,中央机关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带头在驻地开荒种菜。在毛泽东旧居旁,至今保留着他亲手种植的菜畦,辣椒、西红柿等作物长势喜人,成为"领袖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鲜活见证。
这种"战地菜园"现象绝非偶然。当时中央明确规定:机关干部每人每年需生产100斤蔬菜。朱德总司令更是亲自编写《种菜经验》小册子,详细记录各类蔬菜的种植技巧。这些历史细节表明,西柏坡时期的艰苦奋斗,不仅是生存需要,更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政治自觉。
从土地到心田:群众路线的深层启示
西柏坡党性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历史场景转化为现实思考。在"种菜课"的总结研讨中,教师们常引导学员对比两个"菜篮子":战时的菜篮子:领袖与群众吃同样的蔬菜,穿同样的粗布衣,住房同样漏风漏雨。当下的菜篮子:是否了解群众日常消费价格?能否感知民生冷暖?
这种对比发人深省。有学员在心得中写道:"种下去的不仅是种子,更是对'我是谁、为了谁'的重新思考。"
培训效果的"丰收季":精神淬炼与行动转化
干部培训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近年来,参训学员将"菜园精神"转化为多项实践成果。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主任指出:"'种菜课'的成功在于它超越了说教,让学员在历史场景中完成自我教育。当干部们手上沾了泥土,心里才能装着群众。"
永葆"赶考"路上的清醒
站在毛泽东曾经劳作的菜园前,墙上"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标语格外醒目。西柏坡培训基地通过"种菜课"这样富有创意的课程设计,让红色教育摆脱了程式化窠臼,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正如一位培训组织者所言:"我们不是在教人种菜,而是在种'初心'。"当越来越多的干部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俯身劳作,西柏坡精神便在新的时代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作者:李老师
上一篇:西柏坡党员红色教育与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的时代共鸣
下一篇:西柏坡‘赶考’前的最后一夜:从‘六条规定’看新时代纪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