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礼登记册里的初心密码:新时代干部培训的西柏坡必修课
发布时间:2025-07-07 14:14:51 人气:10
翻开泛黄的《杨尚昆日记》,1948年10月12日这页记载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今日枣林沟村民送柿饼、红枣慰劳,主席命悉数退还,并让秘书处印发《关于严禁收受群众慰劳品的通知》。"这份现存中央档案馆的文件,如今成为西柏坡培训基地党性课程的"镇馆之宝"。在数字化教学厅里,学员们可以通过电子放大镜看清当年通知上"凡慰劳品,非经批准不得收受"的钢笔字迹,触摸到穿越七十余年的纪律温度。
这件小事背后藏着大文章。在西柏坡干部培训的"纪律密码"专题课上,导师会展示一份特殊的"退礼登记册"——1948年至1949年间,中央机关共登记退回事由237条,其中食品类占68%,日用品占22%。最令人动容的是其中一条记录:"王家湾村民送鸡蛋二十个,按市价付边币一千二百元"。这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具象化实践,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有冲击力。有位学员在心得里写道:"我们总说群众路线,可曾想过路线起点就在这一筐鸡蛋的退还里?"
党性教育的鲜活之处在于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培训基地创新设计了"三问对照"环节:一问"如果我是当年的村干部,会用什么理由坚持送礼";二问"如果我是收礼干部,能找到多少留下礼物的借口";三问"作为新时代干部,如何对待企业送的‘土特产’"。这种角色代入式研讨,让1948年的那份通知在智能手机时代有了新的回响。有小组在汇报时提出:"现代‘土特产’可能是一张购物卡、一次‘考察旅游’,但腐蚀性本质没变。"
在中央办公厅旧址的现场教学中,学员们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当年处理退礼事宜的办公室只有6平方米,却挂着"人民秤"(公平秤)和"纪律尺"两件道具。培训导师讲述,任弼时同志曾在这里说过:"秤可以称出红枣重量,尺能量出布匹长短,但共产党人的规矩既不能秤也不能量。"这句话被制成二维码铭牌,扫码就能看到当年经办人员的回忆录手稿。这种"物证+数字"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纪律变得可感可知。
培训的"重头戏"是模拟制定《新时代退礼工作指引》。学员们参考1948年通知的框架,结合现行《廉政准则》,分组起草适应新形势的条款。有的组聚焦"电子红包",提出"24小时退还+截图留痕"机制;有的组针对"雅贿",列出"文物鉴赏等文化活动报备清单"。最精彩的是一条来自历史启示的建议:"建立‘心意转化’制度——将无法退还的礼品折现捐赠,并给赠送者颁发电子捐赠证书。"这恰恰呼应了当年西柏坡"边币付鸡蛋"的智慧。
结业仪式在九月会议旧址举行,这里正是1948年通过《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地方。当学员们得知,这份确立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文件,与《关于严禁收受群众慰劳品的通知》诞生于同一张办公桌时,有位学员感慨:"原来防止‘一把手’腐败的制度设计,和退还一筐红枣的纪律要求,是同根同源的。"
作者:李老师
上一篇:从九月会议到党性锤炼:西柏坡红色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