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柏坡党校教育基地!

传承"雨中让伞"精神:西柏坡党校新时代干部培训的初心使命

发布时间:2025-08-01 14:21:45 人气:11

微信图片_20230329151706.jpg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坐标上,西柏坡是永远的精神高地。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提出"进京赶考"的重大命题,为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永葆初心的历史镜鉴。今天,西柏坡党校立足这一红色沃土,通过系统化的西柏坡干部培训,将"两个务必"的谆谆教诲转化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指南。

西柏坡时期的"雨中让伞"故事,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本色。据毛泽东警卫员阎长林在《警卫毛泽东纪事》中记载:1948年雨季,毛泽东冒雨前往中央机关食堂参加会议,途中遇到一位没带雨具的炊事员,立即将自己的油纸伞让出,自己则冒雨前行。这一细节被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所印证,成为西柏坡红色教育中最打动人心的教学案例。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西柏坡纪念馆档案显示当时机关仅有12把油纸伞),领袖的一把伞,让出的是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政治本色。

西柏坡党校的课程体系特别注重这种精神传承。在"群众路线"专题教学中,培训者通过还原"雨中让伞"的历史场景,引导学员思考:为什么毛泽东要把唯一的雨伞让给炊事员?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政治智慧?通过深入研讨,学员们认识到,西柏坡时期的"让伞精神",本质上是一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价值选择。这种以细节见精神的授课方式,正是西柏坡干部培训的鲜明特色。

从历史维度看,西柏坡时期形成的制度创新为西柏坡红色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通过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这份由毛泽东起草的文件(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强调"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奠定了新中国党政制度的基础。西柏坡党校将这一制度创新融入"民主集中制"专题教学,通过档案研读、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员把握制度建设的本源。

在教学方法上,西柏坡党校突破传统模式,打造沉浸式体验课堂。学员可以走进按原貌复建的中央军委作战室——这个不足35平方米的土坯房(据《西柏坡志》记载),曾用电报指挥了三大战役。通过操作仿制的电报机,研读当年的作战文书(内容均来自中央档案馆公开档案),学员们切身感受到"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创造的战争奇迹。这种"穿越时空"的教学设计,使西柏坡干部培训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现实感染力。

西柏坡精神的当代价值在培训中得到充分挖掘。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现存西柏坡纪念馆),使亿万农民获得土地。西柏坡党校以此为案例,开设"群众工作方法论"课程,组织学员走访仍健在的土改亲历者,从"耕者有其田"的历史实践中,提炼出"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政策制定要接地气"等当代启示。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在数字化时代,西柏坡党校创新运用科技手段赋能红色教育。通过VR技术还原七届二中全会场景,学员可以"亲历"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历史时刻;开发的"赶考之路"线上学习平台,整合了200余件西柏坡时期文献、图片(均经中央档案馆认证),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这些创新既保留了红色教育的严肃性,又增强了培训的吸引力。

新时代的"赶考"路上,西柏坡党校肩负着特殊使命。从"雨中让伞"的为民情怀,到"两个务必"的清醒告诫,再到"进京赶考"的使命意识,这些精神财富通过系统的西柏坡干部培训,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在这里,学员们收获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精神坐标——正如那柄传递在领袖与炊事员之间的油纸伞,永远提醒着:人民至上,是共产党人永恒的答卷。

作者:李老师



上一篇:党性教育的"西柏坡标准":从历史认知到履职能力的闭环转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