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煤炭地质局党员干部赴西柏坡培训基地开展党性锤炼专题教育
发布时间:2025-09-12 14:16:18 人气:6
初秋的西柏坡,松柏苍翠,湖光潋滟。省煤炭地质局党员干部们踏着青石板路,走进这个见证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山村。在中共中央旧址院内,那棵枝繁叶茂的槐树下,学员们仰望着毛泽东旧居的木质窗棂,仿佛听到历史深处的打字机声——1948年秋,就在这里,党中央一天内发出15封电报指挥淮海战役。根据《西柏坡档案》记载,军委作战室每周都要在地图上标注上百个军事符号,工作人员常常彻夜举着油灯更新战况。这种精准严谨的工作作风,让从事地质勘探的学员们感受到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在西柏坡培训基地的专题教学中,教员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1949年3月,党中央迁往北平时,所有办公用品都被仔细登记造册。根据《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记载,就连一支铅笔、一个信封都要列入移交清单。听着这些故事,有位中年学员不自觉摩挲着手中的地质罗盘,想起野外勘探时那些需要精确到厘米的测量数据。这种对工作极致的认真,让他突然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党性体现在细节中"。
夜幕降临时,学员们在西柏坡党性教育课堂参与情景模拟教学。昏暗的煤油灯下,大家分组体验当年中央机关编制《政策汇编》的工作场景。有人负责抄写文件,有人校对数据,有人绘制表格。当看到自己小组完成的政策条文出现细微误差时,一位女地质工程师突然红了眼眶——她想起去年带队进行煤矿勘测时,因为一个小数点的疏忽导致整个数据链需要重新核算。此刻她深切体会到,西柏坡时期那种"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正是地质工作者最需要传承的精神基因。
在中央组织部旧址的土坯房里,学员们发现墙上还保留着当年的《党员守则》,其中明确规定"不得浪费公家一张纸"。有位老勘探员凝视着这条规定,想起自己年轻时在戈壁滩勘探,总是把铅笔用到握不住才更换,图纸正反面都画满剖面图。他忽然意识到,那种刻在骨子里的节俭习惯,原来与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这种发现让他挺直了腰板,仿佛找到了精神归宿。
本次培训特别安排了地质专业与红色教育的融合研讨。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学员们围绕"地质工作中的‘两个务必’"展开热烈讨论。有人提出,就像当年党中央预见执政考验那样,地质工作也要前瞻性能源需求;有人感慨,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地质数据分析尤为重要。透过木格窗棂的阳光洒在笔记本上,那些写满地质术语的纸页仿佛与历史对话,勾勒出精神传承的新轨迹。
离别时分,学员们站在岗南水库大坝上远眺西柏坡全景。有位物探专家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陷入沉思——他想起资料记载,1948年这里遭遇旱灾,周恩来亲自带队帮老乡挖井抗旱。这种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让他反思如今使用先进勘探设备时,是否还记得用脚步丈量大地的初心。
省煤炭地质局带队负责人表示,这次西柏坡培训基地的学习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全局党员干部将把"两个务必"的告诫转化为找矿报国的实际行动,像当年党中央指挥三大战役那样精准部署地质勘探,像西柏坡时期节约每张纸那样珍惜国家勘探经费,在新时代能源保障战中再立新功。
作者:李老师
上一篇:市体育局西柏坡之行:在“赶考”出发地淬炼体育精神新内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