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精神的红色铸炼:合肥某高校工程科学学院西柏坡红色教育纪实
发布时间:2025-11-10 13:53:33 人气:4

汽车沿着滹沱河岸缓缓行驶,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远处的太行山脉如同厚重的史书页脊,静静矗立。来自合肥某高校工程科学学院的师生们,踏上了这片曾经决定中国命运的土地。对他们而言,这次前往西柏坡党校的学习,不仅是一次党性教育,更是一场关于工程精神源头的探寻。
在中共中央旧址的土坯房前,学员们被一间特殊的办公室所吸引——中央政策研究室。据《任弼时传》记载,这间不足十五平方米的屋子里,曾经聚集了党的理论精英,他们在一盏煤油灯下,用最原始的手写方式,起草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看着屋内简陋的陈设,一位研究智能制造的学员陷入了沉思:在缺乏现代办公设备的条件下,先辈们是如何完成如此精密的社会制度设计的?这种思考让他意识到,真正的系统工程,不在于工具的先进,而在于思维的严谨与创新。
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保持着历史的原貌,木制的长条板凳上,仿佛还留存着1949年春天的温度。据《董必武年谱》记载,会议期间,代表们的伙食标准严格控制在"四菜一汤"以内,就连毛泽东同志的睡衣也打着补丁。站在简朴的会场中,学员们能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条件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让学习材料工程的同学们开始重新思考"价值"的含义——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最大价值,或许才是工程师的真正使命。
西柏坡干部培训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员讲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1948年,为了解决中央机关的照明问题,工作人员发明了"煤油灯芯修剪法",通过精心修剪灯芯,让同一盏灯的照明时间延长了三分之一。这个收录于《西柏坡时期中央机关工作生活纪实》的故事,让研究能源工程的学员们深受触动。在实验室里,他们习惯于追求技术参数的突破,却很少思考如何在最朴素的条件下实现效率的最大化。这一刻,他们明白了"精益求精"的另一种诠释。
夜幕降临,学员们围坐在农家院落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工程与革命"主题讨论。星空下的西柏坡静谧而深邃,让人不禁想起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度过的无数个不眠之夜。据《师哲回忆录》记载,主席常常在深夜独自思考,将革命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理论提升。这种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体系的能力,让从事系统工程研究的学员们认识到:优秀的工程师不仅要解决具体问题,更要善于总结规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西柏坡红色教育的最后一课,学员们体验了"手工绘制作战地图"的实践。使用简陋的绘图工具,他们尝试重现当年军委作战室的场景。据《粟裕战争回忆录》记载,在淮海战役期间,参谋人员就是依靠手工绘制的地图,精确计算出了每支部队的行进路线和补给需求。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学习测绘工程的学员们深感震撼。在现代全站仪和GPS技术的对比下,他们反而更加理解了工程精度的本质——那不仅是仪器的精准,更是责任心的精确。
离别时分,学员们再次回望这片红色的土地。太行山依旧沉默,滹沱河依旧流淌,但每个人的内心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这次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的学习,让学员们领悟到:最好的工程设计,不仅要遵循物理定律,更要顺应历史潮流;最坚固的材料,不仅要经受实验室的测试,更要承载时代的重托。当他们回到熟悉的实验室,这些年轻的工程师们将带着西柏坡的精神密码,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书写新时代的工程传奇。
上一篇:中海油技术公司在西柏坡:用历史之灯照亮深海之路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