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红色教育---车轮上的丰碑
发布时间:2025-11-24 16:07:33 人气:21
车轮的吱呀声,从历史的深处缓缓传来。
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体验教学现场,那一道道蜿蜒的土路小径上,学员们正躬身推行着独轮车,重现着“车轮滚滚”的支前场景。这不是简单的游戏,而是一堂行走的、沉甸甸的红色教育课。当双手握住那粗糙的木制车把,当身体感知到车斗里粮食的重量,当崎岖的小路考验着平衡与毅力,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便在身体的疲惫与心灵的震颤中,悄然建立。

一、 回溯:独轮车推出来的胜利
这堂体验课的目的,首先在于“溯源”与“体认”。西柏坡时期,正是“小米加步枪”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美式装备的“飞机加大炮”进行战略决战的关头。物资补给,尤其是军粮的供应,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生命线。“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这首流传在西柏坡的民谣,是当年党群一心、军民一体的真实写照。
而独轮车,正是这“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中最具象征意义的载体。它结构简单,对路况要求极低,无论是平原大道还是山地小径,都能依靠人力前行。在波澜壮阔的淮海战役中,数百万支前民工,正是推着这小小的独轮车,顶着枪林弹雨,跋山涉水,将数以亿计的粮食、弹药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设置这一体验活动,正是为了让今天的党员干部,通过亲身体验这“推出去”的艰辛,深刻理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真谛。它旨在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党何以能在此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奠定新中国的基石?答案,就写在吱呀作响的车轮声里,写在车辙碾过的每一寸土地上。
二、 躬行:在身体力行中感悟初心
意义,在实践中得以深化。西柏坡红色教育的精髓,在于将历史从书本和展柜中“请”出来,使之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共情的鲜活存在。
当学员们分组站到独轮车前,最初的体验往往带着一丝新奇甚至轻松。然而,当他们试图独自推动这看似简单的工具时,挑战才真正开始。车身难以平衡,左右摇摆,装载的“军粮”(通常是等重的沙袋)仿佛在故意捣乱,让车子不断偏向一侧。平坦处尚且不易,遇到上坡或坑洼,更需要咬紧牙关,调动全身力气,汗水很快便浸湿了衣衫。
这时,现场的指导老师会讲解:“当年推独轮车,讲究的是腰、腿、臂的协调发力,更要懂得借助车绊分担重量。一个人推不动,就前后有人帮扶,或几辆车结伴而行。这推车,推的是粮食,考验的却是毅力、智慧和团结。”
于是,场景变得生动起来:有的学员额上青筋微凸,全神贯注地控制着车把;有的在前面奋力拉绳,肩膀被勒出深痕;有的在车侧扶持,口中喊着号子相互鼓劲。喘息声、脚步声、鼓励声与车轮声交织在一起。那一刻,他们不再是聆听故事的旁观者,而是仿佛化身为七十多年前那支奔走在支前大道上的队伍中的一员。手中的沉重,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相互的扶持,让他们深刻体会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磅礴力量。

三、 传承:从历史车轮到时代重任
学员们的状态,在体验前后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活动之初,或许有不解,有视为体能锻炼的简单想法。但在汗水与协作中,在倾听那段用独轮车支撑起大国崛起的悲壮历史后,他们的眼神变得凝重而坚定。放下车把,他们谈论的不再是辛苦,而是“震撼”与“敬佩”。
一位学员在分享体会时说:“以前听‘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今天自己推上一程,才懂得这‘推’字背后,是怎样的艰辛与伟大。我们今天的每一份幸福,都建立在无数这样的艰辛之上。”
这正是西柏坡红色教育所追求的内化效果。它通过“独轮车送军粮”这样极具象征意义的体验,将“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赶考”的清醒与坚定、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从理论说教转化为强烈的内在驱动力。它提醒着每一位学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达,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过去,我们依靠人民推着小车取得了胜利;今天,我们更要牢记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巨轮破浪前行。
夕阳西下,体验活动暂告段落。那一辆辆静默下来的独轮车,仿佛历史的坐标,矗立在西柏坡这片光荣的土地上。它们见证了过去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也参与塑造着今天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车轮的印记会随风消逝,但那份从历史深处推来的力量,那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初心,必将在一代又一代“赶考”者的心中,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汇聚成迈向新时代的磅礴伟力。
上一篇:淬炼“两个务必”政治品格 走好“造福一方”人间正道——西柏坡党校赋能新时代干部担当作为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