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柏坡党史教育基地!

朴实小碗,军民鱼水情谊重

发布时间:2023-12-08 11:20:33 人气:142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的二楼展厅,一只朴实又不起眼的瓷碗引起了参观者的注意。这只瓷碗的内壁上布满了划痕,碗沿上也有许多豁口,但它却是珍贵的馆藏文物,已经陪伴了我们的故事主人公徐乃祯度过了将近60年的时光。

当淮海战役打响时,徐乃祯,这位河南省商水县胡吉村的村民,虽然已经56岁,但他毅然决定加入支前大军。考虑到他的年纪不适宜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乡亲们劝他在家生产,但他态度坚决。1948年12月5日,徐乃祯如愿参加了商水县第一批担架队。临出发时,他除了身穿那身平时穿的破棉袄以外,只带了这只吃饭喝水用的瓷碗。

徐乃祯所在的担架队主要任务是抢救伤员,并送他们到后方医院治疗。转送的任务非常艰巨,条件也非常艰苦。正值严冬,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白天敌机不停地在天上袭扰,转送只能在夜间进行。穿着单薄的徐乃祯从来不叫苦不叫累。为快速转送伤员,他和其他担架队员一晚上转送往返路程120华里,饿了就啃口干粮,渴了就拿这个碗舀点水喝,几乎不停歇。

淮海战役纪念馆

徐乃祯视伤员如亲人。伤员出血过多,特别怕冷,他就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来给伤员盖上;遇到重伤员行动不便,他就用这个碗给伤员接大小便。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伤员。淮海战役期间,担架队员经常用自己的帽子、吃饭的碗、喝水的瓢给伤员接大小便。即便如此,徐乃祯也没有嫌弃这只碗,而是愈加珍惜,始终把它留在身边。

天气过于寒冷,御寒的手段又很有限,徐乃祯的双腿冻伤了。可为了及时把伤员送到后方,他忍着伤痛继续抬送。直到有一天,医护人员发现他的双脚已经无法支撑行走,徐乃祯这才停下来接受治疗。然而,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了,担架队的使命也结束了。领导要求徐乃祯留在医院休养,病好后再返乡,他婉言谢绝。

回家的路并不顺利。由于长途颠簸,再加上伤势严重,徐乃祯回到家的第5天,也就是淮海战役胜利的第10天,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然而,这只陪伴他支前的碗却永远地保留了下来,成为那段朴实而又光辉岁月的见证。这只瓷碗不仅见证了徐乃祯老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忠诚,也成为了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的重要载体。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上一篇:为什么要传承西柏坡红色文化
下一篇:没有硝烟的敌后“漫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