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干部培训:以八项规定精神淬炼新时代政治品格
发布时间:2025-07-23 14:33:14 人气:11
中共中央旧址的土墙上,仍清晰保留着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期间张贴的《会议守则》:“不作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这短短12个字,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最早的纪律宣言。如今,在西柏坡党校的课堂上,这份泛黄的守则被制成教学案例,与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历史证明,作风建设从来不是抽象命题,而是具体到一杯茶、一顿饭的实践哲学。
在西柏坡红色教育的现场教学中,学员们会触摸到一组特殊文物:1948年中央办公厅的《接待标准清单》。清单规定,民主人士到访时“茶水不限量,但茶叶不得超三钱;留饭标准为四菜一汤,其中荤菜仅限一盘”。这种“斤斤计较”的作风,与当下“公务接待不上高档菜肴”的规定一脉相承。西柏坡党性教育专家指出,西柏坡时期形成的“算细账”传统,实则是八项规定“厉行勤俭节约”的历史先声。当年周恩来亲自核算会议用纸数量,与如今“无纸化办公”的要求,本质都是对公共资源的敬畏。
西柏坡纪念馆保存着一份独特的“检讨书档案”。1949年3月,一位机关干部因私自动用马车接家属,被责令在支部会上公开检讨。这种“小事问责”机制,与当前“抓早抓小”的监督理念高度契合。在西柏坡党校的廉政课上,学员们会对比分析该事件与当代“微腐败”典型案例,发现历史总是以不同形式重复同样的课题:作风问题无小事,一根烟、一趟车都可能成为溃堤蚁穴。
七届二中全会会场的布置细节更耐人寻味。当时从石家庄运来的40把木椅中,有12把是带扶手的“首长椅”,但毛泽东坚持全部换成统一长凳。这一决定被西柏坡红色教育提炼为“椅子上的平等观”。如今在培训实践中,学员需模拟讨论“如何避免调研中的层级隔阂”,将历史智慧转化为“轻车简从”“不搞迎来送往”的具体行动方案。这种沉浸式教学,让八项规定精神从文件条款变为可感可知的行为基因。
西柏坡时期的“白条经济”尤其值得深挖。1948年毛泽东用稿费宴请民主人士时,坚持要求行政处打借条;中央机关向村民借一筐红枣也要登记造册。在西柏坡党性教育的“制度溯源”模块中,这些泛黄的票据成为解读“公款姓公”的活教材。当学员亲手触摸那些写着“今借到花生二十斤,用于战况通报会”的原始凭证时,对“严禁违规发放津贴”的理解便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当下开展的“为基层减负”工作,其实能在西柏坡找到原型。1949年2月,中央下发《关于减少会议的通知》,严控“层层开会”现象,要求汇报材料“不得超过五百字”。西柏坡党校将这一档案与当代“整治文山会海”政策对照教学,揭示出党对形式主义的斗争从未间断。学员通过撰写“五百字决策建议”的实践作业,切身感受精简主义的政治智慧。
松柏无言,历史有声。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那台老式电话机旁标注着“通话不超过三分钟”的提示,与当下“开短会、讲短话”的要求形成奇妙共振。当干部培训从历史细节中抽丝剥茧,八项规定精神便不再是外在约束,而升华为一种政治自觉——正如西柏坡时期用马兰草纸书写《共同纲领》所昭示的:真正的先进性,永远体现在对自我的苛求之中。
作者:李老师
上一篇:从战场地图到人生蓝图:西柏坡党性教育的沉浸式创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