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党校:以史为鉴强作风 学纪守纪砺初心
发布时间:2025-05-13 09:50:45 人气:10
西柏坡,这个被毛泽东称为“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红色圣地,不仅孕育了“两个务必”的治党箴言,更以铁一般的纪律锻造了走向胜利的政党品格。如今,西柏坡党校依托厚重的历史资源,将党性教育与纪律建设深度融合,以“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为主线,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筑牢作风防线,续写“赶考”新篇。
一、历史映照现实:西柏坡时期的纪律丰碑
1948年秋,党中央移驻西柏坡后,面临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同时,特别强调“党内要建立报告制度”,要求各级党委每两个月向中央作一次综合报告,违者“撤职查办”。这一制度设计,从周恩来亲笔撰写的《关于中央九月会议通知》(现存西柏坡纪念馆)可见端倪:文件中明确规定“无纪律状态必须结束”,仅1948年9月至12月,中央就收到各解放区书面报告317份,为战略决战提供了决策依据。
西柏坡时期更以“军令如山”的纪律震慑青史。辽沈战役期间,东北野战军某纵队因未按时抵达指定位置,导致战斗受挫。林总亲自下令追责,最终该纵队司令员被降职调离。这种“功不抵过、纪严于法”的治军理念,成为西柏坡党校纪律教育的经典案例。学员们在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前聆听这段历史时,总能从发黄的电报文稿中感受到“铁纪铸铁军”的深刻内涵。
二、作风建设:从“六条规定”到新时代准则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通过《关于军旗的决议》的同时,出台了党史上首份成文作风建设规定:“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六条规定”用最朴实的语言划出纪律红线。周恩来曾用一只白瓷杯的故事诠释其精神:某地方干部赠送中央领导一套景德镇瓷器,周恩来坚持按市价付款,并在回信中写道:“西柏坡的纪律,就是共产党的脸面。”
三、学纪守纪:用历史智慧筑牢思想防线
西柏坡时期的纪律教育强调“知行合一”。1948年10月,中央华北局印发《党员守则二十八条》,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缴获归公”等通俗条款规范党员行为。学员在廉政展馆能看到泛黄的《守则》原件,其中第17条“开会不准迟到”旁留有朱德批注:“纪律无小事,迟到即失信于民”。
在“纪律体检”特色教学中,学员们需完成“三对照”:对照《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查摆决策程序,对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检视群众立场,对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排查风险点。
结语:以赶考清醒答好纪律建设永恒课题
七十余载沧桑巨变,西柏坡纪念馆内那台老式电话机依然静默,仿佛仍在传递着“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铿锵之音。西柏坡党校通过挖掘“一茶一饭见作风”的历史细节,让党员干部在“为什么出发”的追问中校准人生坐标。当学员们在九月会议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时,七届二中全会会场上“甲等座位留给前线代表”的往事总会浮现在眼前——这既是民主作风的缩影,更是纪律意识的永恒丰碑。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唯有将学纪、知纪转化为明纪、守纪的行动自觉,方能不负这片热土孕育的精神基因。
作者:西柏坡培训基地李老师
上一篇:西柏坡干部培训指引前行路:政协委员履职能力提升培训心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