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柏坡党校教育基地!

西柏坡时期群众路线对当代党性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5-04-25 11:04:01 人气:12

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展柜里,一本布满补丁的《西柏坡村土地改革台账》静静诉说着 70 多年前的故事。泛黄的纸页上,32 户农民的土地分配明细清晰可辨,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中国共产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生动注脚。作为中国革命的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时期形成的群众路线实践,成为当代党性教育的宝贵财富,其蕴含的人民立场、务实作风与制度智慧,至今仍在西柏坡党性教育基地的课堂上回响。

西柏坡党性教育现场教学

一、土地改革:群众路线的微观实践与初心印证

1947 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西柏坡所在的建屏县(今平山县)成为土改试点。现存于西柏坡纪念馆的《西柏坡村土地改革台账》(档案编号:XBTG-1948-003)详细记录了贫农李老三分得 2 亩水浇地、寡妇王秀英分得 3 亩山地的过程。工作组在分配土地时特意制定 "三先三后" 原则:先照顾缺劳户、先划分贫瘠地、先满足基本口粮,自己则选择偏远山地。这一细节在参与土改的老党员闫青海的口述录音(馆藏编号:XBKS-2015-07)中得到印证:"毛主席说,土地要分到老百姓心坎里,共产党的干部不能和群众争好处。"

西柏坡党性教育的 "土地改革情景课" 上,学员们通过临摹台账数据、角色扮演土改工作队员,亲身感受 "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的实践逻辑。这种以文物为教材、以档案为线索的教学方式,让 "一切为了群众" 的初心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转化为可触摸的历史温度。正如学员在笔记中所写:"看着台账上的红笔批注,终于明白群众路线不是口号,是写在土地上的民生承诺。"

二、鱼水情深: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创新与精神密码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古井旁,一块 "董必武同志挑水处" 的石碑格外醒目。据警卫员回忆录(《西柏坡人物忆旧》,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记载,时任中央工委副书记的董必武坚持每天为房东老大娘挑水,直到离开西柏坡。这种 "干部帮群众干活" 的日常,被提炼为 "十不准" 制度:不准打骂群众、不准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准占用民房办公…… 现存于廉政教育馆的《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守则》(影印件),清晰标注着这些纪律要求。

三、民主协商:群众参与的决策智慧与时代传承

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的展柜里,陈列着一份《西柏坡村村民代表会议记录》(1948 年 11 月 25 日)。这份用草纸书写的记录显示,村民代表在会上直接提出 "增设村小学"" 修缮灌溉渠 "等建议,全部被工作组采纳。据《建屏县志》记载,西柏坡时期首创" 农代会 ""妇代会"" 儿童团 "等群众组织,建立" 有事找代表,决策听民意 "的协商机制,真正实现" 群众的事由群众定 "。

在西柏坡党性教育的 "民主协商工作坊" 中,学员们模拟当年的村民会议,围绕 "乡村振兴规划"" 基层治理难点 "等议题展开讨论。

结语:让群众路线在党性教育中焕发新生

西柏坡时期的群众路线实践,留下了三份珍贵遗产:《土地改革台账》里的民生情怀、《工作人员守则》中的纪律意识、《村民会议记录》里的民主精神。这些凝固在文物中的历史经验,如今已成为西柏坡党性教育的核心教材。当学员们触摸着台账上的墨迹、重读守则里的条款、聆听会议记录的复诵,他们正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 从历史深处的群众路线中,汲取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的智慧与力量。



上一篇:西柏坡党校:淬炼“进京赶考”精神的大熔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