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柏坡党校教育基地!

带着西柏坡的泥土出发:干部培训基地的精神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11 14:07:13 人气:18

IMG_20210517_141542_1.jpg

清晨的阳光洒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土坯房上,院落里那盘斑驳的石碾静静诉说着往事。1948年的秋天,任弼时同志就是在这里,一边帮老乡推碾子碾玉米,一边了解群众生活情况。据《任弼时传》(中央文献出版社)记载,当老乡要给他端水时,他摆摆手说:"咱们共产党的干部,就是给老百姓办事的。"这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正是西柏坡党校培训基地课程中最打动人心的教学案例之一。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选择回到西柏坡这个精神原点。西柏坡红色教育的独特魅力,在于它不只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一场直击心灵的对话。走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木地板上的脚步声,参观中央军委作战室时看到的那张布满铅笔痕迹的作战地图,都在无声地提问:今天的我们,是否还保持着当年的那份清醒?

西柏坡党校培训基地的课程设计颇具匠心。与其他干部学院不同,这里特别强调"体验式学习"。学员们不是坐在教室里听讲座,而是要完成一项特殊任务:用独轮车运送"军粮"。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动,却让很多人第一次真切体会到"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的分量。一位学员在活动后感慨:"推着空车都这么吃力,当年的支前群众推着几百斤粮食走几十里山路,需要多大的信念支撑?"

历史在这里变得格外鲜活。在中央办公厅旧址的院子里,有一棵特别的枣树。据《西柏坡志》(河北人民出版社)记载,1948年夏天,董必武同志发现这棵树被虫蛀了,立即召集工作人员想办法救治。他说:"这棵树见证着历史,我们要像保护革命文物一样保护它。"如今,这棵重获新生的枣树依然枝繁叶茂,成为西柏坡红色培训中"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教材。

培训中最触动人的环节,是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举行的"对照检查"。学员们要面对三个问题:在工作中是否还保持着"两个务必"的清醒?在生活上是否还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在思想上是否还保持着"赶考"的自觉?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个人都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西柏坡党校培训基地的教学创新不止于此。在"沉浸式情景教学"中,学员们要分组完成一项特殊任务:用有限的"边区票"解决一顿午饭。这个设计源自真实历史——1948年中央机关实行供给制,每人每月只有少量津贴。通过这样的体验,学员们对"艰苦奋斗"有了全新的理解。一位带队老师说:"现在讲反对浪费,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注脚。"

夜幕降临时,培训基地会组织"星空下的讨论"。学员们围坐在打谷场上,就着星光畅谈学习体会。这个场景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年西柏坡的夜晚,毛泽东等领导人常常在院子里借着煤油灯的光亮研究工作。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正是西柏坡红色教育最珍贵的部分——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培训结束前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每位学员要写一封"给未来的信"。这封信将被封存在培训基地,一年后寄回给本人。很多学员在这封信里写下对自己的期许:要保持清醒、要联系群众、要艰苦奋斗。这个设计灵感来自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央领导同志之间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的传统。

今天的西柏坡,松柏依然苍翠,滹沱河依旧流淌。西柏坡党校培训基地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它让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可触摸的温度,让历史教科书上的文字变成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如何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答案或许就藏在那盘石碾转动的声响里,在那棵老枣树新发的嫩芽中,在那盏煤油灯微弱却坚定的光亮下。

离开时,很多学员会带走一包西柏坡的泥土。这包普通的黄土,因为浸染过革命先辈的汗水而变得珍贵。它提醒着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正是西柏坡红色培训最深远的意义——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带着历史的智慧走向未来。

作者:李老师



上一篇:补丁里的初心:西柏坡红色教育的时代回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