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柏坡党校教育基地!

补丁里的初心:西柏坡红色教育的时代回响

发布时间:2025-07-09 14:17:53 人气:8

西柏坡培训基地

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的一间普通民房里,1948年寒冬,一个关于棉衣的故事正在悄然发生。据阎长林在《警卫毛泽东纪事》中记载,当后勤部门看到毛泽东同志那件已经穿了多年的旧棉衣,提出要为他更换新衣时,这位党的领袖轻轻摸着衣服上的补丁说:"边区老百姓还不宽裕,补补还能穿。"这个细节,如今成为西柏坡红色教育中最打动人心的教学案例之一。在西柏坡培训基地的现场教学中,学员们常常站在复原的领袖旧居前,凝视着展柜中那件布满补丁的棉衣复制品,思考着"艰苦奋斗"四个字背后的深刻内涵。

这件棉衣的故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西柏坡精神的大门。1948年的西柏坡,既是中共中央指挥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也是共产党人进城前的"赶考"起点。在这里,毛泽东穿着补丁棉衣起草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元旦献词,周恩来用着掉漆的搪瓷缸处理军务,朱德在土炕上研究作战地图。红色培训通过还原这些历史场景,让学员明白:正是这种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作风,铸就了共产党人不可战胜的力量。

从西柏坡到冉庄地道战遗址,红色教育的时空维度在不断延伸。在冉庄,那些纵横交错的地道不仅是抗战智慧的结晶,更是人民战争思想的生动体现。当学员们弯腰穿过低矮的地道,触摸墙壁上当年挖掘留下的痕迹时,课本上"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述突然变得具体可感。这种体验式教学,正是西柏坡培训基地课程设计的精髓所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

正定古城的红色记忆则为西柏坡红色教育增添了新的维度。这里是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正定,学员们既能触摸千年古城的文化脉搏,又能感受改革开放初期共产党人开拓创新的勇气。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红色基因的传承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白洋淀的芦苇荡里,藏着另一段荡气回肠的红色传奇。雁翎队的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那些驾着小船神出鬼没的抗日战士,用最简陋的武器创造了最辉煌的战绩。红色培训将这里作为现场教学点,不仅是为了缅怀历史,更是为了启发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续保持那种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雄安新区的设立,为红色教育提供了面向未来的新视角。在这片热土上,学员们既能回望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又能展望新时代的发展蓝图。西柏坡培训基地特别设计的"从西柏坡到雄安"专题课程,引导学员思考红色基因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这种历史与未来的对话,让红色教育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西柏坡时期的那件补丁棉衣,如今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它提醒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里。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西柏坡红色教育不是要人们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而是要传承那种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追求。当学员们在培训结束时写下心得体会,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那件补丁棉衣给了他们最深刻的触动。

这种教育的效果正在持续发酵。在返回工作岗位后,许多参训者都表示,西柏坡之行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一位来自基层的干部在心得中写道:"看着领袖的补丁棉衣,我想起了自己帮扶的贫困户,他们中还有人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这种心灵的触动,正是红色培训追求的最高境界。

从西柏坡到冉庄,从正定到雄安,红色教育的版图在不断拓展,但核心始终未变——让历史照亮现实,让精神引领未来。在这个意义上,西柏坡培训基地不仅是一个教学场所,更是一个精神高地,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细节,将红色基因注入新时代奋斗者的血脉,续写着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史诗。

作者:李老师



上一篇:退礼登记册里的初心密码:新时代干部培训的西柏坡必修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