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柏坡党建培训基地!

西柏坡:从“退还慰问品”看新时代党性教育的深层逻辑

发布时间:2025-09-29 14:27:22 人气:6

t01b84ff91b79065ad5.jpg

汽车驶入平山县境内,路旁的标语渐渐多了起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句看似简单的标语,在亲身踏上西柏坡的土地后,才逐渐显现出它沉甸甸的分量。如今的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早已不是简单的历史纪念地,而成为了一座探寻共产党人精神密码的活态课堂。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学员,都会在历史的细节中寻找那些至今仍在发光的智慧。

在中共中央旧址的毛泽东同志旧居前,讲解员讲述的一个细节让许多学员陷入沉思。据《西柏坡时期生活账本》这一权威档案记载,1949年春节,当地群众送来一些柿饼表达心意,毛泽东同志在难以推辞的情况下,将这些柿饼全部转赠给了保育院的孩子们。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在今天的西柏坡党性教育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它不仅是廉洁自律的体现,更是一种深沉的情感抉择:把人民群众的关爱,传递给更需要关怀的群体。

这个细节之所以在西柏坡红色教育中备受重视,是因为它生动诠释了"为民"二字的真谛。当学员们站在当年转赠柿饼的决策发生地,不禁会思考: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我们该如何保持这种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位学员在讨论中感慨:"领袖把群众的慰问品转赠给孩子们,这种情感的二次传递,比简单的拒收更能温暖人心。"

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的教学设计,特别注重这种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的结合。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木质长凳上就坐时,学员们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1949年3月,就是在这里,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培训导师不会简单复述历史,而是引导学员思考:在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刻,党中央为何要把作风建设摆在如此突出的位置?这种跨越时空的提问,让历史照进了现实。

培训中的现场教学环节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在中央军委作战室,学员们了解到,这个不足35平方米的简陋房间,曾经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据《西柏坡纪念馆档案》记载,参谋人员用红蓝毛线在地图上标注战线变化,用算盘计算着关乎百万大军动向的数据。这种在极限条件下创造奇迹的能力,让来自各行各业的学员们都深受触动。一位来自基层的干部在笔记中写道:"比起革命先辈面临的困难,我们工作中的难题又算得了什么?"

西柏坡党性教育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历史智慧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专题研讨中,学员们围绕如何在新时代践行"两个务必"展开热烈讨论。有人提出,今天的"赶考",是要答好高质量发展的考卷;有人认为,是要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政治定力。这些来自实践的思考,因扎根于西柏坡的红色沃土而显得格外厚重。

夜幕降临,培训班的教室里依然灯火通明。学员们在进行案例研讨,将白天所学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本身就是对西柏坡精神的传承。一位学员分享道:"'退还慰问品'的故事让我明白,联系群众不仅需要制度约束,更需要情感认同。这种认同,才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根本动力。"

随着培训接近尾声,学员们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踏上归程。他们意识到,西柏坡的精神财富不是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可以带入日常工作生活的行动指南。从"退还慰问品"中读懂群众工作方法,从"两个务必"中汲取奋斗力量,从"进京赶考"中强化使命担当——这正是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希望达成的教育效果。

当最后一批学员离开时,西柏坡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这片土地所承载的精神火种,已经随着这些新时代的"赶考人"播撒到四面八方。他们将在各自的岗位上,把这次西柏坡红色教育的收获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在新征程上续写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

作者:李老师



上一篇:淬炼清廉本色 永葆“赶考”初心——记西柏坡干部培训的深刻启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