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下的公仆情怀:西柏坡红色培训的精神叩问
发布时间:2025-08-23 14:19:01 人气:40
太行东麓,滹沱河畔,西柏坡这个普通的小山村,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耀眼的坐标。七十多年前,这里曾是中共中央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七十多年后,这里已成为淬炼党性、凝聚力量的精神高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者。西柏坡红色培训,正是这样一场连接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特殊旅程。
步入西柏坡,时光仿佛倒流。在中共中央旧址,每一处简陋的院落都诉说着不平凡的往事。毛泽东用过的旧茶缸,朱德磨过的石墨盘,刘少奇坐过的长条凳......这些实物无声地诠释着什么叫艰苦奋斗。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同志旧居里保存着一盏煤油灯和一张旧书桌。据《周恩来年谱》记载,1948年秋,正值辽沈战役最紧张阶段,周恩来连续工作长达30多小时,起草和批阅的电报达50多份。工作人员担心他的健康,特意准备了点心,他却说:"前线将士在流血,我们后方多吃一口饭都感到不安。"这个细节,生动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殚精竭虑、夙夜在公的公仆情怀。
如今的西柏坡党校,依托这些珍贵的革命遗产,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培训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这里的培训是沉浸式、体验式的。学员们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在中央军委作战室体验"电报声声催人急"的战场氛围,在毛泽东旧居前聆听"六条规定"的由来。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让理论变得生动具体。
西柏坡红色培训的课程设置颇具匠心。除了现场教学,还融合了专题讲授、情景模拟、红色拓展等多种形式。在"重走赶考路"体验教学中,学员们沿着当年党中央进京的路线徒步行走,在步履间体会"赶考"精神的深刻内涵;在"土改夜校"情景课上,学员们化身土改工作队员,学习如何发动群众、制定政策;在"支前运动"拓展活动中,学员们推起独轮车,感受"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的军民鱼水情。
培训内容不仅回望历史,更着眼现实。学员们通过对比研究,探讨西柏坡时期"民主建政"经验对当代基层治理的启示;通过案例教学,学习"两个务必"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当代价值;通过研讨交流,探索如何将西柏坡的群众工作方法运用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红色基因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培训还特别注重情感体验。在学员灶堂,大家亲手做一顿"革命饭"——南瓜汤、小米饭、粗粮馍,品味革命年代的艰辛;在村民家中,与老区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听他们讲述父辈的支前故事;在纪念馆里,观看《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全景演示,感受历史选择的必然。这些活动直击心灵,让学员在情感共鸣中深化认知。
西柏坡的培训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精神的传承。当学员站在九月会议旧址前,仿佛能听到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当学员走过领袖们曾经散步的田间小路,似乎能感受到他们运筹帷幄的从容。这种精神的感召,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许多学员表示,经过西柏坡的淬火,对"两个务必"的理解更加深刻,对"赶考"之路的认识更加清醒。
新时代的"赶考"路上,西柏坡党校继续发挥着独特作用。它就像一座精神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承着初心与使命。在这里,学员们汲取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前进的动力;感悟的不仅是革命精神,更是时代的担当。每一次培训,都是一次思想的整装,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迈向新征程的蓄力。
西柏坡的故事远未结束,它的精神正在通过一场场西柏坡红色培训,植入更多人的心田,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这座革命的圣山,正如它身后的太行山脉一样,永远挺立着精神的脊梁。
作者:李老师
上一篇:西柏坡精神的时代回响:在干部培训中淬炼初心本色
下一篇:汲取西柏坡精神力量:论“重庆舰起义”处理智慧对当代干部教育的启示